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喬全興):中國正在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文件,對科技領域的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工作部署了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并對相關的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建設措施進行了安排。中國科技部相關負責人5日表示,改革將更好地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雖然中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早已確立了分類評價的原則要求,但中國科技界一些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依然是科研人員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萍疾空叻ㄒ幣c監督司司長賀德方說:“‘三評’工作對科技活動起著指揮棒的作用,關系科研人員和機構的切身利益,一直為科技界高度關注。當前,我國科技評定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符合人才成長和科研規律的問題,廣大科研人員反映強烈,要求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
此番改革在進一步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方面,部署了十余項具體的政策措施。
以往,在人才評價標準、人才使用等方面,“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問題較為突出。這方面的改革舉措包括:統籌人才計劃、科學設立指標、正確使用評價結果、強化用人單位主體地位、加大人才穩定支持等。最為科研人員所關注的是,不再將論文、專利、計算機水平等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評價的限制性條件?萍疾空叻ㄒ幣c監督司司長賀德方認為,這將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安心、專心、潛心研究的制度環境,“一個就是文件當中提到的實行分類評價,實際含義就是干什么評什么。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要科學設立評價的指標,突出品德能力,還有績效導向,不以數量論英雄,包括發表成果的原創性、成果轉化效益,包括科技服務的滿意度這些對不同類型的項目,都要作為各自的評價指標。特別是在職稱評審中,不將論文、專利、計算機水平等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評價的限制性條件,這個已經明確不是限定性條件!
未來如何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中國正探索充分放權如何與有效監管相結合,將實行章程管理,落實法人自主權,建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完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評價考核體系?萍疾縿撔掳l展司副司長張旭提出:“要建立一個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體系,包括實行中長期的考核評價,現在是以五年為評價周期,進行綜合評價,五年剛好是跟我們規劃的周期是一致的,那這樣也能減少評價的頻次,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單位的負擔。(同時,)要支持科研單位自主決策,政府和部門少干預或者不干預。那政府怎么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呢?就是通過中長期的績效考核,進行目標管理、宏觀管理,這樣就實現把充分放權和有效監管結合起來了!
根據改革部署,中國還將進一步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例如,建設完善嚴重失信行為記錄信息系統,對納入系統的嚴重失信行為責任主體實行“一票否決”,一定期限、一定范圍內禁止其獲得政府獎勵和申報政府科技項目等。
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還將廣泛聽取一線科研人員等對改革落實情況的評價意見,確保各項改革措施切實惠及廣大科研人員